品質管理數位課程介紹
Posted On 2008年11月24日 星期一 at by Timothy2008創意提案企畫大賞--104家族網站活動
Posted On 2008年11月17日 星期一 at by Timothy你會用什麼動物描述自己的工作特性?
Posted On 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at by Timothy
昨天在面談上聽到幾個問題,其中有一個問題讓我印象深刻:如果用一種動物來描述自己的工作特性,你會用什麼動物來描述?
我是三個受試者當中第一個回答的,我舉出的動物是牛,原因是勤奮、忠誠、任勞任怨。其他人回答是豹與大象、貓。
從這個話題中,又延伸出另一個話題,如果從事人力資源工作者,應該會具備哪一種動物的特性?有人回答猴子,因為精明靈巧,後來我想到了海豚,因為聰明且討喜(能夠處理人際相處),而且合群。
回家後,我拿這個問題問米果,她覺得這問題相當有趣,我也覺得這是個不錯的面向可以用來認識自己。我再次思考,我覺得自己的個性應該像是螞蟻吧,勤奮且忠誠,雖然微小但不自卑,能夠單兵作戰、搜索環境,還能團隊合作,以小搏大,在實際生活當中,我們會發現,螞蟻是聰明而且可畏的對手。
提供幾個有趣的案例:
米果養螞蟻-我是幫手 http://www.wretch.cc/blog/amigomeow/21779092
螞蟻的反撲 http://www.wretch.cc/blog/amigomeow/24162738
我的工作里程碑
Posted On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第一階段:企劃
話說初生之犢不畏虎,快速了解公司營運狀況後,便針對兩個部門整合行銷提出了Web2.0的線上活動企畫,也獲得老闆的讚賞。然而後來沒有執行的原因,除了老闆考量公司營運能量的問題,把它放在明年…或者是後年的計畫。
第二階段:教材設計師
到職的第三個月,我的師父離開了,從此我正式接手學習網的運作、品管課程開發工作。此時的我對數位學習領域有更完整的認識,不管在B2B企業導入議題、B2C開放式學習網經營,數位學習教材設計標準,都有近一步的涉獵。為了證明學習的成果,我參加了經濟部資訊人員專業認證考試,順利取得數位教材設計專業人員證照。
第三階段:課程導入
2008年一月,為了拓展學習網的服務能量,引進課程是必要工作。而在公司政策指導之下,以「身心靈」課程為學習網定位增加課程。感謝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黃秘書長的協助,提供50門以上的健身運動課程,以及來自其他單位共50門以上的課程,為學習網的總課程數從170拉抬至283門課程,並且持續增加中。此外,卓越品質管理系列課程B2B的銷售成績上,在2008第一季,達成100萬元的績效。
第四階段:認證
截至目前為止,都是在做打底、厚植實力的工作。為強化學習網整體機制功能完善程度,須透過評鑑來提升流程系統的完整性,因此此階段正式向老闆提出參加認證的計畫。在獲得授權成為專案經理之後,一連串的跨部門會議、網站功能修正會議、使用者易用度測試、營運流程圖規劃,在九月初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數位學習服務品質A級認證,。
第五階段:行銷
好產品要有好的銷售成績支持,才有更進一步發展的機會。在此階段,首先以使用習慣調查開始行銷研究,找出運作上的盲點;接下來要透過網路活動體驗行銷,增加使用者認識學習網內涵。在此同時,點數銷售的超商與線上通路合作案、LMS企業租賃方案紛紛展開,工作的複雜程度增加了。然而,工作的複雜度與模糊度是對自己最好的考驗,還是把重心放在網路行銷上吧!
結語:為什麼會POST這篇東西,無非是做為自我鼓勵、行銷自己,或許工作上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太多的抱怨無濟於事。如果真的想要有所改變、找到出路,就從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做到最好,這樣,機會就會自動找上你了。
社群式學習讓你不再是獨學而無友
Posted On at by Timothy《禮記,學記》有段話這樣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如果學習的過程中缺少與其他學習者之間的切磋交流,會導致個人的見識狹隘、目光短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會重視共同學習的夥伴,透過互動交流,獲得更多寶貴知識。在實體學習中是如此,在數位學習中更是如此。在1.0的時代,數位學習平台媒合了「學習者」與「數位內容」,平台的角色著重於學習服務的傳遞,在2.0的時代,數位學習平台媒合了「學習者」與「全世界的學習者」,強調的是學習的互動層次。
數位學習大師Jay Cross認為,知識工作者的創造價值的過程,是在一個可以協同合作、解決問題、分享知識、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教學相長、討論辯論、建立社群、遇見學習者的環境中發生,他將這個環境稱做為「Learnscape」,這個環境不僅指著現代工作者的工作進行方式,同時也指著我們工作情境中的學習過程。的確,我們透過數位學習獲得工作上的相關技能,或是透過維基百科、Google蒐集工作上所需的情報,甚至是透過線上的即時互動,解決下一刻開會所需資料的燃眉之急。
知名的數位學習領域專家Rosenberg在ASTD2008研討會,以「Beyond E-Learning」為題,提出數位學習作為績效支援(Performance Support)的看法,指出了數位學習在不同層次的運用。過去的數位學習層次著重於訓練(Training)、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如今進一步延伸到績效支援的層次,強調的是工作中即時地取得資訊、解決問題的過程。
從此數位學習所談論的不再侷限於技術與規範,在2.0成為流行詞彙的此時,關注的焦點轉向了學習者,與置身於數位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的我們,如何透過學習者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為多元的學習資源、解決問題的工具,過程之中不知不覺地將知識內化的學習歷程。當數位學習關注在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面向,有人說這是數位學習2.0,或網路知識社群,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社群式學習」。
這個概念其實行之有年,但是數位學習公司TechEmpower的CEO--Tony Karrer認為,以社會學習為議題的創新網路服務仍不斷衍生,創造內容的嶄新模式也不斷研發。例如,國外網站Cramster、Campusbug同時提供正式與非正式學習途徑,學習者可以選購傳統單向教學的數位學習課程,另外學習者擁有個人部落格,可以張貼個人作業、尋求最佳解答、結交同好朋友。語言學習方面,例如Englishtown、italki可以結識英語、甚至不同語言交換學習夥伴。在國內,iPortolio網、wiwi商職網,以「立體履歷」的概念結合數位學習學習歷程紀錄、知識家問答的社群互動功能,將個人過去、現在,以及持續學習的記錄,作為求職面試的具體憑據。
過去數位學習較關注技術層面,如教材標準、學習管理平台(LMS),強調學習服務的傳播;為了解決教材無法重複利用的問題,將學習平台區分出數位內容管理系統(LCMS),在知識數位化的環境中,對知識進行累積、分類、萃取,解析出學習者所需要的解決方案,都只能說是數位學習的初步運用。如今,我們將關注的重點,將學習者擺在整個環節的中心,關注在營造學習場域,從做中學,進而解決問題,內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者透過開放式的環境,將互動的觸角從老師、課堂,延伸到整個學習網絡,讓原有數位學習關懷的層面,增加更多元的面向,也讓我們得以進一步思考,滿足數位學習服務的各種需求。
(本文發表於能嘉數位科技網站)
獨學而無友,則...?
Posted On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at by Timothy獨學而無友,可能不只孤陋寡聞,而且很無聊!
「學習」如何排脫痛苦與惰性的tag,
學得有趣、學得好玩,應該是社群學習的下一波重點!
善用數位履歷 求職加分
Posted On at by Timothy原文網址:http://udn.com/NEWS/LIFE/LIF6/4513225.shtml
台灣知識庫i-portfolio:http://www.iportfolio.cc/home
【經濟日報╱黃玉珍】
2008.09.12 02:35 am
台北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研究所的學生,想要如願取得碩士學位,除了論文外,還必須繳交個人數位履歷(i-portfolio)。目前包括台北教育大學在內,已有十幾所大專院校要求學生必須建立個人學習經歷的i-portfolio,甚至是個人的打工經驗也要納入,這項漂亮的個人數位履歷已被不少大學生視為未來應徵工作的重要加分條件。
推廣i-portfolio不餘遺力的台灣知識庫總經理陳俊魁表示,由於國內大學、高中推甄盛行,有助於拉高推甄成績的i-portfolio,也將進一步推廣至國、高中。
強調互動功能的i-portfolio,是Web2.0運用在數位學習的進一步演化,包括個人學習課程、教師的評語、個人畢業證書、專業證照等的紀錄,無一缺漏。特色是4i:具知識性(intelligence)、互動性(interactive)、有趣性(interesting)以及我的(i)。
台灣知識庫業務經理馮仁程表示,i-portfolio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反省思考」, 這項複製古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經驗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習者時常確認自己學到東西,同時透過發表文章、師長的批示與同學、社群討論等方式,更深化學習成果。
其中,個人發表文章、師長批示與同學、社群討論的功能,和一般網路部落格的功能一樣,只是比外部的部落格多了管理的功能,學校可以透過師長等管理者的角色,隨時查看部落格的內容,避免學生出現不適當的言論。
學生可以自訂部落格的閱讀權限,如果是要保密的個人研究心得,可以限定只給師長等瀏覽;如果是發表一般的意見,但想要讓更多人知道,就可以不限定瀏覽權限;如果只想要和同學討論或徵詢同學的意見,則可以設定只給同學瀏覽。
陳俊魁說,如果從大一開始就使用i-portfolio,紀錄所有的學習和反思過程,那麼學生畢業後,就會有一份非常完整的個人數位履歷,學習過程、專業證照、參與社團活動等,一目了然,成為進入職場最有利的自我推薦文件,可以在求職時為自己加分。
這套系統,還可以和外界的網路功能整合,學生可以運用goole gadget等免費的網路聊天及相片分享等互動功能,製作有趣的履歷,再放在自己的i-portfolio。
更積極的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i-portfolio,進一步製作成個人的eDM(電子行銷信),詳載自己的學經歷、專業執照等「專業存摺」,直接寄給想應徵的公司,推銷自己。
目前不少學校也將這套i-portfolio,進一步運用到教授的研究或教學歷程,甚至是整所學校的發展履歷上,成為大學參加評鑑、爭取學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這項i-portfolio運用在研究機構,可以讓後續者充分了解前手的研究過程,不必浪費時間重複研究,例如,大學研究所的新生,很容易可以從學長曾研究過的題目,找出可以接續研究的題材或方向,並避免浪費精力在學長已經研究過的項目,可以有效加快大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速度以及擴大研究能量。
如果將這套功能進一步運用在企業的工作銜接上,也可以避免離職者未詳盡交待工作內容,導致客戶服務等工作銜接出現斷層或空窗期,甚至影響公司整體業務的推動。
資策會舉辦的「學習2.0共創智慧飆點子」前18篇創意點子入圍名單已出爐,資策會的企業學習2.0部落格正舉辦創意點子最佳人氣獎投票活動,同時將於97年9月15日公告得獎者。有意了解這些創意點子或參與最佳人氣獎投票者,可以直接上該網站瀏覽及投票。
資策會積極推廣企業運用Web2.0在數位學習上,讀者欲知更多企業學習2.0相關趨勢發展與創新應用案例,請上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企業學習2.0部落格」網站:http://elearning.iiiedu.org.tw
wiwi商職網,還可以再更好!
Posted On 2008年9月12日 星期五 at by Timothy點這裡就對了:
我想有上ptt的人應該都會收到這封信吧「 wiwi 商職網想邀您一起創業,一起創造 wiwi 傳奇!」
經營團隊主要來自兩個台大的學生,
希望架構起一個結合阿里巴巴商業網與104人才網的媒合平台。
這個網站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的組隊功能,廣告上面也強調「立體履歷」的概念。
以下列出一些我覺得不錯的設計:
1.「找未來」、「找成果」、「找人脈」:
找未來指的是進修講座、圖書閱讀推薦的部分,
找成果是個人可以張貼過去曾經經歷過的豐功偉業,作為佐證個人資歷的憑據。
找人脈的部分是以個人名片為單位,在指定的目錄下可以瀏覽個人資訊,
比較有趣的部分是在找團隊的地方,這個把BBS上面團購的概念加進來,
讓大家在線上找咖,例如:找旅遊夥伴、找讀書會。
不過我覺得wiwi的圖文張貼的功能不夠友善,
在視覺文是文,要找圖的話,要點進去另外一個欄位,
加上縮圖的關係(可能也因為視窗設定的太小,因此對圖片呈現上有些限制),
使得看圖似乎不太方便。
2.多面向履歷
去年找工作的時候,我就在104履歷裡面加上自己的部落格網址;
前一篇文章裡面也有人提出相同的點子;大陸雅虎更有「立體履歷」的說法;
看來這個點子不算創新,大家都已經這樣做了,
比較起來,我覺得VooEasy的介面友善多了,
而且也是比較站在使用者及社群的角度。
如果商職網強調的是資訊的張貼與分類,
那麼在張貼上是否將企業主入口以及一般使用者入口分開,
版面呈現的型態也略有不同?
或者再給予使用者一些選擇性,
例如可以拿掉不想要的標籤(分頁),不一定要擺滿十三個標籤?
3.線上即時通訊witalk
大家可能會覺得,大家都在用即時通訊軟體,這有什麼好新鮮的?
我覺得MSN是用在好友的互聯,witalk則可以用在陌生開發,比較像BBS站丟水球的功能。
(但是我一直找不到該找誰丟水球,是不是應該有個名單列表可以點選?)
4.訊息管理選單
在會員專區裡面有一個訊息選單,可以追蹤在站上互動的紀錄。
看到數字列表會讓人很興奮,因為代表一個人在上面耕耘的結果,
這頁是各種線上服務愛用的招數,而且我覺得這個東西還可以繼續玩下去,
尤其像是在wiwi這類型的網站上面,評分、能力值這種東西很有吸引力。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互動紀錄僅能在這個地方看見,訊息本身周邊並沒有列出更多互動性資訊,
例如:瀏覽人數、留言等多面向製造串連,增加社群的互動性。
公司註冊方面,會員資料僅放置基本資訊,
至於產品服務徵才等內容,要回到會員專區的刊登區才能撰寫。
概略使用後,我覺得wiwi在個人資訊揭露的自由度有些限制,仍以制式欄位為主,
不知道未來能不能提供鑲入個人部落格網頁的功能。
(我搜尋了一下,目前註冊人數幾乎都沒有填寫資料,難道是大家對於履歷式的資料格式很抗拒?
或者是部落格花俏的互動服務已經寵壞了使用者,對於基本型的公告不願意張貼?)
最後,wiwi會堅持不向使用者收費,那麼廣告模式將會是他們必須考慮的business model,
(有些廣告框是不是稍微大了點呢?)
加速量能產生質變是目前經營的要務。
從報導來看,wiwi是四月開站,目前註冊人數是2996(9/12 12:53),
wiwi為了快速獲得會員,目前推出「wish」計畫:
wish計畫:
"只要推薦一名客戶註冊成為wiwi會員,推薦者將可獲得10~600不等之wi幣,每30 wi幣可兌換成一個wish,每一個wish相當於wiwi一股的價值。
wiwi做成功了,每一個wish都可以兌換成現金。假若您幫wiwi推薦了400家廠商,wiwi上市時就可賺得436萬~1000萬元的現金。"
我覺得推薦活動是很不錯的選擇,
wiwi的做法則是用指定首頁位置,來偵測推薦人(http://wiwi.cc/?nominator=221377523)
只是如果不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傻傻地告訴別人wiwi主網址,就會錯過領賞金的機會
wiwi 商職網 - 結合商務網與人力銀行,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轉寄email服務雖然老套,但是可以省下寫文章、寫email的力氣,或許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
最後,是個人資訊完整程度、社群教學內容豐富度的問題,再來是畫面易讀性的問題。
既然有wi幣的存在,寫文章、推收遊戲創造積分的遊戲,可能站務人員已經有考慮過了,
接下來就是看要透過哪些網路行銷活動把人潮聚集起來,
不管是創意履歷秀、透過組隊功能幫一些企業競賽找隊友(台大政大過去很愛參加L'oreal比賽),
或者是想想阿里巴巴馬雲"西遊記團隊VS 劉關張團隊",從這個概念去想想還有甚麼東西可以玩。
我認為104、Jcase之所以能夠收費,因為守門(Gatekeeper)有其存在的價值,
免費的求才求職網如Kijiji走的是置頂收費廣告的模式,其重點在於分類、趣味,
wiwi或者VooEasy則是比較接近人脈網、社群網,適度的黏性、趣味性、互動性是需要的,
「媒合」這件事情大家都會做,也都在做,
數位時代這一期談免費經濟的危機與轉機,
網路服務免費不再是差異化的主軸,
找出分眾需求與服務的特色,
解決生活上不以為意的小麻煩,就可能是個了不起的大創意。
立體簡歷+數位學習 下一個網路應用服務之星
Posted On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at by Timothy
推薦閱讀:
1.新華網: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流行立體簡歷
2.大陸雅虎的立體簡歷
3.引發最原始的學習動機-「ePortfolio+學習社群機制」,馮仁程詳細提案說明
昨天晚上下班途中,突然靈光一閃,我以為自己想到了一個絕佳的點子,今天馬上夢碎,沒想到原來已經有人在做了,而且還是對岸流行起來的。「立體履歷」也就是透過部落格改善原有的電子履歷,以「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加上「web2.0」的邏輯,用豐富的數位多媒體內容來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人際互動的真實狀態。看來,宅時代的現代人,不僅要很會實體的社交,網路行銷、數位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台灣學習2.0共創智慧飆點子競賽中,馮仁程想到的點子也很棒,把數位學習跟立體簡歷結合在一起,因為我當初在想,立體簡歷的可信度要如何評估?自吹自擂、網站灌水這種事情並不難,因此互評的機制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把雅虎知識+的模式加入,透過實際的教學活動(當然過程還需經過一些設計),來增加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業名聲,應該會是解決瀏覽量、好文推收數量的評分權重。(想想愛評網用了十五個指標,如果這個點子要繼續發光發熱,可能要好好設計一下計算公式。延伸閱讀:愛評網獎勵機制)
在不景氣的年代,不管事求職、接案、就學,都需要自我行銷,台灣應該是目前最大的接案網Jcase,也開始有部落格服務了,如果能夠讓立體履歷的點子成行,然後再加上一些社群互動的點子,透過數位學習去經營評價,或許大家以後就在這邊籌組接案團隊,一起「上網找咖,拼經濟!」這就是我認為他將會下一個網路應用服務之星的原因。
(我也有好點子,有誰想要一起搞一個創意網路服務網站啊...)
學習服務認證 執行心得
Posted On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at by Timothy投入認證到通過認證,將近八個月的時間,從評估規劃、與系統開發人員溝通、各項制度建立、表單撰寫製作、送審、評鑑、修改等,在部門幾位同仁共同努力,順利完成。
取得學習服務認證的意義,在於檢視學習網的營運架構,技術面的改善是並非第一要務,重要的是營運制度面的問題以及人際互動的層面。換言之,軟體平台技術大都已經就緒,反倒是教育理念規劃的縝密度仍有待加強。「要如何強化學習成效」,這的確是我們忽略的一個議題。
突破瓶頸—有關「規範八:評鑑」
這次我們參加的項目是單元學習服務認證,也就是以學習網的某一門課程為範例,做最基礎的檢核,包括:學習者支援、教學者支援、科技支援、評鑑等四個項目,其中最為吃重的項目是「評鑑」(規範八):對於人員、課程、系統有完整的評估。
在送審之前,我曾幾度與承辦單位聯繫,為了釐清規範中各項敘述,承辦單位很用心地幫我詢問評審委員,然而,承辦單位自己也是頭一次接觸這項業務,因此轉達的過程不是很充分;等到評審來訪那天才知道承辦單位近期有舉辦說明會,委請評審解釋該項規範之精神(但是我們不曉得這個消息),所以想要參加認證的單位,還是去參加一下說明會比較好。
在數位學習人員或服務部門的評鑑方面,可以透過相關人員給予數位學習人員回饋,例如:透過課程滿意度問卷,詢問學習者對於服務人員的客服態度、疑難排解的速度…等;也可以詢問開課講師,在溝通協調的過程,服務人員的表現如何;另外,組織內部考評也相當重要。因此,在自評表與逐項說明書上面,可以將該門課程的問卷表、討論區的討論內容、blog發表的相關議題,以及內部考評表列為佐證內容。
課程評鑑方面,則可以透過問卷,詢問學員對於課程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難易度是否適中、教學平台操作的友善程度、網路連線品質、客服人員態度、老師授課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評審希望看到一些創意性的做法(或因為授課型態、實施對象、實施環境的不同加以調整),例如學習者的測驗成績、實際工作表現、心得報告等等,對於教材或課程活動本身提供意見回饋。
系統與支援工具評鑑,可透過穩定度測試檢視軟硬體的狀況,或是參加各項競賽與認證,改善平台不足之處。而我們就是以參加學習服務認證,去檢視平台機制各項不足之處。
學習網也有個別差異
在評審來訪審視的時候,我們在規範八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項通過。當初制度設計者的立意是良好的,但並未考慮到開放式學習平台的個別性差異。在評審的觀念裡,學習平台是在固定時段開課、有實施的排期,上課的學生也是整批進出,跟華學網個人隨選隨上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加上華學網目前有將近300門課程,若照規範八每個月檢討每堂課的上課成效,光開檢討會就來不及。
對於提供類似課程商品化服務的華學網來說,要如何評鑑學習成效,事實上不能跟網路大學型態的學習服務網相提並論,即便有授課講師定期上線觀看討論區,也不可能是每月上線維護,更何況是每周上線維護;另外,上課學員數量不足、個別差異大,問卷的效果也難以合理的評估。加上華學網以身心靈課程為主,上班族自我進修課程為輔,整體設計上不提供測驗(事實上有些課程難以設定測驗),因此僅能透過學生自評學習成效,然而自我表述的結果,周邊影響個人學習成效的因素有太多,不能做為修改網站營運的主要依據。
照這樣說起來,似乎華學網無法提供學習成效的保證,事實上,我覺得自主學習網站的設計,在學員願意付費的當下,就表示他願意自己排除外在的影響因子,此時學習者填寫的問卷,比較能反映出平台因素如何影響學習成效的良窳。對於免費課程的學員來說,沒有好好上完一整堂課的可能因素很多,課程設計好不好、網站機制好不好,只能算是一部分原因。
雖然華學網無法與網路大學相提並論,但是也盡力提供相似的互動機制,例如討論區、聊天室、blog等。未來還能夠改善的方法,可能要透過線上活動加以彌補,例如:在特定時間提出主打課程,匯集學員之後,邀請講師回到線上Q&A;或者是提出填問卷抽大獎的活動,增加學員填答意願以及更多的線上互動。
認證準備過程
整個認證準備的過程,在前兩個月是針對各項評鑑項目做通盤的檢討,擬定可能的修改方向,藉助Office Project軟體進行專案規劃,將需要修改的項目依據修改的比重規畫進度,並且將需修改的項目分為「制度類」、「修改程式類」。制度類由我負責規畫修改現行制度或召開各項會議,程式類則需要協調工程師修正網站功能機制,最重要的是,在四月份取得老闆的正式賦權為專案經理,才能讓各項跨部門協調得以順利進行。四五六這三個月,不斷與工程師開會協調,同時間我撰寫各項報告,六月底送件,八月來訪審視,並且完成補件,取得認證。雖然取得認證,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善精進的項目,感謝認證中心與評審的寶貴意見,華學網從此之後會繼續努力!
圖一 檢討規劃圖
圖二 用Project作個人的專案管理
哈瑪星科技-SimMagic 模擬式數位學習軟體
Posted On at by Timothy哈瑪星科技提出一套機台模擬操作訓練軟體,適用於科技廠機台操作、服務業POS系統操作、生技醫療設備操作、精密工業機台操作,9/24下午在新竹工業會有一場說明會。
詳細資料:http://www.hamastar.com.tw/signup/EDM.html
音樂獨習者資源-優勢音樂網
Posted On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at by Timothy
這是一個提供免費音樂學習資源的網站,
裡面有鋼琴琴譜、吉他把位和弦解說、作詞作曲心得分享,還包括基礎樂理、各種樂器介紹。
網站上目前提供簡易的數位學習功能,未來還會增加這方面的內容深度。
我想這類型的網站,未來可往兩個方向發展,
一種是建立學習資源庫以及標準化的數位學習課程,
學習資料庫滿足獨習者探索尋找所需的音樂資源,
同時也提供結構化的課程,或是學習地圖,引導沒有音樂背景的學習者。
第二種型態,可以增加學習者個人化的空間,例如可上傳個人作品,
做為一個個人發表的空間,增加會員之間的互動。
希望用活潑且開放做為網站經營的調性,我想是相當不錯的,
增加會員之的互動,或者提供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作品賞析講評等活動,
偶爾讓尤老師上網發表一些內容,可能會是引起熱烈回響的線上活動!
創意的網路 需要你努力去玩
Posted On 2008年9月5日 星期五 at by Timothy9月2日我參加了2008年網際網路趨勢研討會,聽到兩場不錯的演講「網路名人談網路:玩出創意的網路時代」、「創意的網路,創意的.tw:探討創意的網路經營模式。」
第一場座談,數位時代總編輯詹偉雄談到他對網路整體環境的看法,他說網路市場是美國人的天下,放眼過去新興的網路服務,youtube、facebook等等,都是美國式的原生創意,然後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支持下,網路世界就在美式論述中被預言、被實現。
Why America?我們會問。第一,在於美國的拓荒精神。這是一種倫理性的力量,對於勇於嘗試者的可定,不論他是否成功,即便挫敗,也給予掌聲。第二,在網路市場發展的軸線中,1.0成功案例累積了足夠的經濟能量去孕育2.0的創新服務,這是經濟性的力量。第三,美國的人才市場,聚集了創新者的社會網絡;最後,英語做為全世界的共同語言,成為突破市場的疆界的重要利器。
如果網路世界是美國人才能經營的市場,那麼我們還有什麼機會?華人踏入網路市場,必須非常注意資金的控管(bottom line awareness),加上對當地市場經營的深度,在語言藩籬內深化服務的廣度,從社會性因素去驅動人們對網路服務的需求,而非著眼於科技層面的新奇酷炫。
當國外對於2.0的熱潮逐漸退去,台灣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台灣的網路創新運用是否還要走向2.0的路?詹總編認為,或許可以試著朝向1.5的模式,在2.0的模式之下多提供一些加值服務,或者在服務的精緻化下功夫,在華語文的世界裡,我們還有對岸廣大的華文市場,並且以實用主義者(Pragmatist)的角度去思索網路創新運用存在的價值。
這場研討會其他與會者還有Yahoo亞洲區科技研發工程部副總裁林振德、微軟MSN總監黃勛秋、kijiji總經理蔣馨誼、Pixnet總經理李俊廣。
Yahoo提到的是Open Hack Day,廣邀程式設計武林好手開發好點子;MSN提到的是Twitter與MSN暱稱帶來的社群效應;Kijiji總經理花很多時間介紹自己過去的經歷,然後引出3D動畫在英國與亞洲分別運用在不同商模之中;Pixnet說網路的最大商機在於「媒合」,我非常同意。未來的網路創新用運,可能就在小眾、分眾的需求中,個別加以滿足。
下午的課程,則是邀請愛評網、i-city逢甲夜市網、地圖日記、查理王、折價王分享「創意的網路經營模式」,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人的創意竟然是來自於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沒想到這些小事情竟然是大家心中相同的痛,讓他們的服務可以在網路上燒出一片燎原火。
一、創意發想的源頭
二、目標族群
三、媒合對象
四、創站過程
五、特色服務
六、商業模式
我覺得上述幾個網站都有一個特色,其實也呼應了上一篇文章裡面Pixnet總經理李俊廣所說的,從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的原有需求當中,找出不一樣的機會點:在美食雜誌充斥的情況下,愛評網找到了一個公正的評分機制,把媒體的近用性還給閱聽人;夜市也需要入口網?走進去逛不就得了嗎…但是回想一下我們也曾按圖索驥去找非居住鄉鎮的在地美食,也曾因為找不到店家敗興而歸。
另外,上述幾個網站還以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媒合了買家與賣家、閱讀者與書寫者,雖然商業模式大部分仍是收取廣告主付費,然而透過網路使用者自主權的特性,避開了傳統媒體謊報收視率的問題,透過實際的瀏覽量、點擊率,加上優惠券的實際使用結果—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讓店家對於網路行銷的效果產生信任。
至於經營者最關心的bottom line、以及何時損益平衡的問題,能夠像地圖日記50萬起家,獲得一年雅虎網路頻寬贊助的幸運兒畢竟不多,但是愛評網、i-city的損益平衡目標幾乎快要達到,也顯示2.0時代的營運模式,給予10人工作團隊一個切入的好機會。至於未來是否能夠一飛衝天?或者隨著流行與新鮮感消失而逐漸退燒,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回到自家公司所經營的學習平台,同樣是媒合了學生與老師,執行著傳統不變的「教、學」需求,或許還沒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或者是某部落格名家愛用的「甜蜜點」,因此整個學習的聚落還沒有形成(當然,公司政策也不是個人可以隨時撼動的)。如果檢視整個學習網的經營歷史,過去的前輩如亞卓市、Cyber tutor,現在的104教育資訊網、旭聯樂學網、巨匠e學院、能嘉華人學習網,似乎還是停留在「訓練」為宗旨的教學,還沒有到達一種分享的社群。
我在思考,或許學習只是一種概念,學習的實際行為表現在使用google找資料、上專題論壇參與討論、使用奇摩知識+等等,學習本身帶有目的性,例如想要說流利的英文、尋找電玩密技、尋找省錢絕招、尋找美食在哪裡…這些都是某種程度的學習活動,「學習」這件事情難以成為社群的主軸,「學什麼東西」才是重要的;而學習本身若涉及到升學、求職證照,又變得難以用分享的型態呈現…。
再用點心想想,到底有哪些事情是曾經覺得不方便,但是又沒有努力解決的,試著去玩玩看吧,把它付諸實現,說不定,下一個創意網路的經營者就是你了!
數位學習新興科技研討會
Posted On at by Timothy
此次研討會中,著重於learning2.0可能的概念加以介紹,會議中提出「個人化學習環境」、「部落格式教學服務平台-TLog」、「Web-Based模擬學習活動編輯工具」等三種技術。
上述三種技術,是為了順應2.0思維衍生出來的數位學習技術,強調非正式學習如何與傳統數位學習模式結合的可能性,做為支持個人績效表現的即時學習輔助工具,讓學習的型態從制式的技能訓練,朝向知識內化與激發創意,讓學習成效不只是反映在測驗分數上,能進一步在工作上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Learning2.0的環境中所強調的學習趨勢--「快速(Rapid)」、「行動(mobile)」、「沉浸(immersive)」、「協同合作(collaborative)」。
過去曾經喧騰一時的數位學習標準SCORM2004,雖然立意良好,希望透過此技術落實適性化教學,但是執行上過於複雜,無法進入普及的階段。而如今,Common Cartridge新的教材打包標準出現,其目的希望將測驗(QTI)、學習活動(LTI)也納入教材打包標準,不過未來能否普及,仍有待觀察。
在個人化學習環境技術方面,希望能夠透過軟體同時結合正式與非正式學習,從過去片斷的訓練,到工作者知識的萃取,再將萃取出的知識運用在工作進行的當下,因此,學習將不再與工作時間切割,而是「同時發生」。(個人績效支援型態介面:igoogle、netvibes)
這種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的觀點,希望透過網路快速地找到可以用的資源、聯繫到領域專家。因此,學習平台的設計,必須擷取LMS封閉平台正式學習的優點,以及網際網路龐大的學習資源,以及社群網絡。(類似型態平台:elgg)
目前,資策會研發了一套TLog(www.i-tlog.com),其目的是希望補強LMS的不足,而非取代LMS。然而,以分享與自由運用為主要宗旨的TLog如何在開放式環境與商業模式之間找到並存共生之路,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最後,Web-Based模擬學習活動編輯工具是希望降低教師製作教材的困難,以學習活動模板,可直接套用製作出學習活動。這邊所謂的學習活動,例如英語會話練習,透過該套模板,可設定角色人物、錄音、編寫對話,學生即可按圖索驥,練習情境對話。
以上各項技術,都是為了簡化學習的複雜度,或者是除去傳統學習的疆界,然而,我認為研發單位在人性假定這方面,不應過度樂觀,高估自主學習的意願;另外,部分技術是以在職訓練為出發點所設計的,對於其他的使用情境上,例如社會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否能適用,並沒有討論,而TLog雖然強調人人都是老師、人人都是學生,但是在功能設計上仍有「審核回應文章」的功能,究竟互動的軸線是主從關係,或者是平行關係?身分與對話的位階如何界定,似乎存在著某些衝突;再者,在人人都是老師的情況下,如何審核內容的優劣程度,投票與瀏覽率的結果只能顯示某種偏好,價值或真理能否被正確地衡量?
育碁企學網發表會
Posted On 2008年9月4日 星期四 at by Timothy
那天研討會上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聽到寶雅蔡明倫經理分享e-HR實務經驗,以及楊中旗總經理談到企業學習網的執行模式的經驗。
我剛踏入這份工作的時候,曾經試著了解「數位學習的total solution」究竟是什麼?從過去的文獻中,找到了一份描述幾年前人們對於數位學習產業的認識--「R&S數位學習產業營運矩陣圖」,描述產業內的活動項目、營收模式、服務對象。當時候,有人說,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工具、服務、內容」就算是數位學習的total solution,然而如今對於企業學習網這一個市場而言,數位學習業者不再只是提供「科技解決方案」,若能提供e-HRD導入顧問工作,以及專案管理的執行步驟,才能算是total solution。
我自己也曾拜訪過企業客戶,向他們推廣公司自行研發的數位學習平台,雖然我們能夠提供科技解決方案,但是在學習成效評估、說服組織將數位學習與績效評估結合等層面,卻沒有顧問諮詢的能量。
此時的市場難以用一單一平台滿足企業客戶內部教育訓練的獨特需求,這也可能是育碁不斷研發新的軟體套件,轉向e-HR市場的主要原因。
楊總經理說,訓練單位的成功與否,在於HR人員對於公司本業了解夠不夠透徹,對於職能展開作正確的評估,才能設計出必要的訓練課程;再者,學習績效能否實際轉化為工作績效,Kirkpatrick評估模式第三層次的行為層次,是目前的趨勢,以往數位學習ROI的估算、數位學習做為KM解決方案的說法,只能說是對數位學習入門的基礎認識。
至於寶雅蔡明倫經理的部分,http://blog.padaa.com/hrd2007/archive/2008/04/28/3023.html
我覺得除了寶雅e學院相當成功之外,內部社群經營的成效,聚合組織創新的能量、凝聚組織向心力的做法,其光環更勝於數位學習的效果。
整體職能展開的評估工作、跨區版聚、重金懸賞省錢妙招等等各項措施,最重要的是組織的commitment,各項活動才能順利進展,從此也看出,科技在整個過程只是一個支援工具的角色,人才是整件事情的核心角色。
TTQS 訓練品質規範
Posted On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
什麼是TTQS?
企業教育訓練之規劃、設計、執行、查核、成果評估等階段擬訂訓練品質規範(Taiwan TrainQuali System,TTQS),以確保訓練流程之可靠性與正確性。
誰負責制定規範與輔導?
主管機關是職訓局。
作為教育訓練品質認證的機制,TTQS採取Plan、Design、Do、Review、Outcome的流程設計,可供企業單位,或執行教育訓練的機構,去認識單位角色之特性,並分析施訓品質與訓練績效的關係,讓教育訓練的績效能具體的被評估。TTQS提供一個評分工具叫做PDDRO訓練品質計分卡,每個項目下面又有二到四個子項目,可估算訓練的品質分數,並可區分品質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的白金級,與ISO10015 plus國際驗證等級相接軌(ISO10015就是ISO9000中唯一對組織中人力資源訓練進行規範的標準)。
其好處在於穩定訓練品質、提升訓練績效、透過職能分析厚植人力資本,最後是訓練投資回收(也就是ROI的估算,不是可以拿到什麼補助,不過,現階段政府是編列預算輔導有興趣的公司行號)。
TTQS網站:http://training.evta.gov.tw/Index.aspx
成為網站會員之後,可以前往TTQS數位學習教材網頁,了解TTQS的細節。
為了趣味而學?為了有用而學?
Posted On 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 at by Timothy在動腦雜誌的【雜誌面對數位化 內容型式決定跟隨的腳步】這篇文章,看到一些出版業者談到網路媒體對於平面媒體的衝擊。其中LiveABC總經理鄭俊琪說,「語言教學媒體最大的競爭者,不是其他的媒體,而是『人類的惰性』」、「只做『數位學習』是無法成功的,而必須輔以『數位教學』和『數位管理』」。
「人類的惰性,是數位學習最大的敵人」,這句話不知道成不成立?我覺得,自主學習,在華人社會當中,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習慣了科舉考試的中國人,「學習」的背後,背負著功成名就的壓力。嚴長壽先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個小男孩對父母親說:「我很喜歡鯨魚,我立志要一輩子研究鯨魚。」如果場景是在外國的父母,可能會鼓勵認可孩子朝著夢想發展。如果場景是在國內,爸媽可能會擔心孩子將來怎麼考上好學校,可能會找不到好工作,娶不到好老婆,還是奉勸孩子不要玩物喪志,及早回歸到正常的教育軌道上。
對於國內自主學習、或B2C學習網而言,仍在教育社會大眾以及累積合適的學習題材的發展階段。然而,在「學習成效」掛帥的前提之下,學習仍然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反觀國外,幾個以"知識分享"網站(應該說是分享點子的社群網)"instrutable"、"Graspr",讓大家把生活上的好點子,以串流影音、投影片放在網站上與大家分享,告訴大家"what they do and how they do it"。
這樣的社群網,究竟是玩物喪志的集合體?或者是激發創意腦力激盪?站在不同的學習觀點,自然會有不同的評價。國內數位學習在企業學習應用上,已經有很好的發展,也出現了很穩定的商業模式,從早期的購買平台工具,到現已有線上租賃方案(如hinet與訊連共同推廣的培訓大師)。然而在非正式學習、自主學習的這個區塊中,還沒看到一個代表性的網站。我很期待能看到一個兼具商業模式以及知識分享的網站,讓知識的需求者供給者能夠媒合的空間,並且社群與網站經營者能夠互惠共生。這會是能嘉數位的華人學習網?智勝科技的樣版國度?或者是台灣數位學習科技的powercam.cc?讓我們持續觀察,拭目以待。
無限分享您的簡報 www.PowerCam.cc
Posted On 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 at by Timothy
www.PowerCam.cc 是什麼?
免費 PowerCam(簡報錄影軟體) + 分享的網站!
您可以在此與朋友、同好分享生活經驗與知識。
上面是該網站對於自己定位的說明。我自己的觀察,提供軟體試用,應該是這個網站最主要的目的,線上客服網頁中:PowerCam 免費授權有提到,授權之軟體為正式版,前三個月免費,三個月後會從正式版切換到免費版。
我覺得若好好經營「分享知識的服務」,可能會比販售「教材製作軟體」來得有看頭。
目前網站的分類上,僅依據點閱量(熱門程度)、近期上線(最新XX)做分類,且上傳的檔案僅能加註自己的分類,沒有全站分類。如果未來能夠增加特定主題的分類,例如:電玩類--孫子兵法在即時戰略遊戲之應用-以世紀帝國為例、旅遊類等等,有系統地蒐集相關知識,其魅力不可小覷。
然後,未來可以像無名小站一樣,提供大空間、加值服務給願意付費的使用者,這些人也可以透過這個平台當講師,販售自己的專業知識,當然,前提是這個網站有提供點數機制,讓知識的供給者跟需求者有交易的籌碼。
三層級教材設計(二)
Posted On 2008年6月26日 星期四 at by Timothy•在教材設計上,很難用一種模式滿足所有需求,Elliot Masie建議,組織必須確認需要哪種層級的數位學習,再做投資與規劃。而他將教材設計專案的層級分為三種Bronze, Silver, Platinum.
•Bronze層級的專案,屬於最精簡的數位學習專案,投資的人力物力相對較少,面對的使用者數量較少,需要教材設計師投入的程度也相對較少。通常使用快速開發軟體,將簡報檔案搭配聲音,附上一些測驗題。
•典型的Bronze專案,通常是課程版本僅需要少量更新資料的;或者是需要將現有的技術流程文件化,提供給部分使用者學習;或者是將單次演講錄影下來,作備份。在技術上使用一些簡易的教材製作軟體,如Breeze,簡易的學習管理平台如Moodle。
•由於專案的優先順序較低、有限資源的情況下,開發過程著重在哪些內容可以上線,而不是學習者需要哪些內容。
•雖然教材設計師全權負責,但是能扮演的角色有限,通常是給予內容專家自行發展教材,僅給予教材開發的簡易技能、甚至是套用版型,並檢視教材的合理性而已。有些教材設計師瞧不起這類型的專案,認為這種專案是在剝奪教材設計師的專業,但也有人認為這是給予外包教材製作的一個商機。
•這類型的課程實際被運用的有限。就好像是書籍大拍賣的情況下,衝動性購買了一些課程,組織究竟用得到用不到?並沒有實際考量下去。
因需施教-三層級教材設計概念
Posted On 2008年6月12日 星期四 at by Timothysources from:http://www.nwlink.com/~donclark/hrd/sat1.html
1. 何謂ISD(instructal system design)?
original article:http://www.nwlink.com/~donclark/hrd/sat1.html
教學系統設計,或稱教案設計。令人好奇的是,在ID(Instructional Design)加上System之後,有甚麼不一樣?從上圖可以看到,ISD依然包含著ADDIE的範疇。
ISD應該是學習者的需求,必須先確認學習者在工作上所需的能力,並以系統、流程的概念去規劃整個訓練流程,希望從投入產出(Input-Process-Output)的公式當中,投入適當的時間、教材、科技、人員,透過訓練流程,產出工作能力與效率。
(ISD):透過詳細的需求分析,並以對學習經驗精確的控制、設計訓練計畫,進而達成教學目標,最後再以績效標準作為評估基礎。
2.因需施教 三層級教材設計概念(Designing and Developing E-learning Projects: A Three-Tiered Approach)
original article:http://elearnmag.org/subpage.cfm?section=tutorials&article=26-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第二版 以Creative Commons授權釋出
Posted On 2008年6月11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
[eBook]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第二版 以Creative Commons授權釋出
*感謝友站pbice提供資訊
下載連結:
http://www.aupress.ca/books/Terry_Anderson.php
作者介紹:
http://www.e-research.ca/about.htm
這本書的內容大致上分為四個部分:
1.數位學習觀念介紹:e-Learning Technologies-in-Practice through Philosophies-in-Practice、Situating Prior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cognition (PLAR) in an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PLAR:process of identifying, assessing and recognizing what a person knows and can do for the purpose of awarding academic credit)
2.科技運用,包括數位學習基礎環境建設、媒體運用議題、行動載具議題
3.教材開發設計概念,除了教材開發之外,也有財務決策議題
4.線上課程運作模式,包含課程傳遞、如何協助學習者、如何控管品質、如何執行線上團體學習
數位內容保護How to do
Posted On 2008年6月9日 星期一 at by Timothy
關於<誰綁架了文化創意>的書評與介紹,可參考以下資料:
再論DRM
創用CC電子報介紹
破報-腦膜上厚厚一層的「所有權」煙硝
<字裡行間>的推薦
以上,數位內容究竟應該如何保護,我想從文章中可以獲得一些不錯的觀念。
但是,我現在必須做的事情,仍是如何去強化數位課程的版權保護機制。
大概是從串流影音防盜的相關做法。
1.隨著部落格寫手的技術普及,鎖右鍵這種語法"<body oncontextmenu=window.event.returnValue=false onselectstart=event.returnValue=false>",已經不堪使用,只要把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停用就能解決,請參考。
2.一般flash影片包在Swf檔案裡面,現在只要用FlashSavingPluging,就可以把影片下載下來,請參考。
3.串流影音的位置,往往寫在asx檔案裡面,現.串流影音位置破解軟體,名稱叫做ProjectURLSnooper,可解析出串流影音的位置所在。
4.話說微軟的SliverLight雖然可以解決JavaScript停用後的資料外洩(不用JS就通通不能開),但是播放的過程會在暫存區留下資料(是我忽略了哪些設定嗎?)
5.都被破解了,該怎麼辦?看來要用這種軟體將網頁加密,防止下載
HTML Protector,據說可以防止使用者將網頁砍回自己的硬碟。
6.最後,是不是就必須走向DRM機制呢?不過只要有人加密,就有人解密,網路音樂網站提供下載後,出現了破解DRM保護機制的軟體。
防不勝防,該怎麼辦呢?
教材製作規劃草案
Posted On 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at by Timothy2008年數位講師培訓計畫
Posted On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最近參加了一個競賽,假設某個單位要做內容專家的數位教材製作訓練,設計一套培訓內容。
昇陽推出Java認證的線上學習課程 文/黃彥棻 (記者) 2008-04-18
Posted On at by Timothy
my opinion:隨著教材製作軟體如Captivate、Camtasia等電腦數位課程的製作門檻越來越低,電腦術課程的製作越來越方便,每個人都可以當老師,但差別就在講解的方法容不容易吸收。就像是坊間有許多電腦書,但是要挑到一本自己讀得懂得才是重點。
如果以後有個網站,可以讓大家把自己的電腦獨門祕技分享出來,應該會很受歡迎吧(尤其是線上遊戲破關密技)。說不定以後重灌狂人就不用再寫圖文解說,直接用錄的就好了。
昇陽原廠JAVA課程網站連結,有試讀內容
昇陽推出Java認證的線上學習課程 文/黃彥棻 (記者) 2008-04-18
昇陽電腦數位學院推出正體中文版線上學習課程,以取得認證為課程主軸。販售通路為巨匠電腦、資策會、聯成電腦及精誠恆逸資訊。這套中文線上學習課程,由巨匠電腦負責研發,所有的課程內容設計都以取得SCJP、SCWCD等認證為主要目的。
臺灣昇陽電腦(Sun)聯手巨匠電腦、資策會、聯成電腦、精誠恆逸資訊等4大原廠授權教育訓練中心,共同成立昇陽電腦數位學院。這也是第一個以Java認證為授課導向的線上學習課程。
昇陽電腦教育服務部門臺灣區總經理岳汝誠表示,以往昇陽電腦數位學院的課程只有英文版,對於臺灣IT人員進修門檻較高。昇陽電腦繼3月份先推出簡體中文版的Java線上課程後,隨後在4月份推出正體中文版的Java線上課程。
為了推廣昇陽電腦數位學院的Java線上學習課程,岳汝誠表示,從4月份到年底,昇陽會有一系列的推廣活動,全年度昇陽電腦數位學院註冊使用的學員,以突破3,000人為努力目標。此外,由於臺灣將於今年7月1日,與全球一致,將考試報名費用從原本150美元(新臺幣5,000元)調漲為200美元(新臺幣6,600元),岳汝誠說,配合昇陽電腦數位學院的成立,在5月16日昇陽2008 Java認證日會同步推出5,500元優惠認證卷,可免費重考1次。
線上學習課程的優點在於,只要能夠連網,就能夠上課。昇陽電腦教育訓練暨技術推廣經理林信良表示,昇陽電腦數位學院除了有學習地圖,明確指示該課程的學習進度外,也透過Flash動畫說明課程概念。他說:「這也突破以往一般教育訓練中心雖然有課程錄影,卻往往因為錄製影片的同仁不夠專業,當講師在說明內容與重點時,攝影鏡頭卻只對著上課老師背影的窘境。」
線上課程最難突破的就是實體課程的實作內容。林信良指出,昇陽電腦數位學院的教材,是由老師親自操作並錄製畫面,引導學員進行實際的操作流程,並佐以不同音效提醒學員的動作是否有誤。因為線上課程內容可以控制模擬區的實作進度,「不同程度的學員,可以依照自己的進度學習或複習,不會因為實體課程趕進度的壓力,導致某些課程有聽沒有懂。」他說,而隨堂測驗則可以隨時掌握學習進度與效果。昇陽電腦數位學院的課程也提供字幕顯示,讓聾啞人士也有機會學習Java程式語言。
昇陽電腦這一套中文線上學習課程,由巨匠電腦負責研發,所有的課程內容設計都以取得SCJP、SCWCD等認證為主要目的。昇陽電腦數位學院臺灣業務經理林素華表示,目前針對SCJP認證的數位學習卡,建議售價6,600元,針對SCWCD推出的數位學習卡建議售價7,900元,兩者使用皆以1年為限。另外,林素華說,昇陽電腦數位學院也推出線上模擬考的學習卡,建議售價1,600元。目前在4大原廠授權的認證學習中心,都可以買到昇陽電腦數位學院的數位學習卡。
原廠推出Java線上學習課程,是否會衝擊現有原廠授權教育訓練中心?聯成電腦行銷部經理林志堅表示,實體課程提供學員和老師互動的功能,線上課程仍難取代,但實體搭配線上課程,對於IT人員學習Java程式語言可收相輔相成之效。巨匠電腦數位學習事業群資深專案企畫師林暐翎表示,目前巨匠電腦在課程銷售上,都已經採用實體課程搭配線上學習卡的方式,以期達到學習效果最大化。
目前擔任Java講師的元培科大專任講師黃登揚表示,線上課程有助學員複習,而線上測驗的功能對於要取得認證的學員有很大的幫助。由於目前只有巨匠電腦、資策會、聯成電腦和精誠恆逸資訊是昇陽電腦原廠授權認證的教育訓練中心,有權取得原廠教材。林信良表示,昇陽原廠線上課程推出後,對於其他想了解原廠教材的IT人員而言,是一個不錯的學習途徑。文⊙黃彥棻
楊桃文化
Posted On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at by TimothyAccessibility Testing 到底是甚麼?
Posted On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
服務認證出了一項很有趣的題目:Accessibility Testing,"意指確保用戶端可連線至伺服端"
並且要對這項測試提出總結性報告。
到底Accessibility 到底是甚麼?究竟是指著網路連線的穩定性?伺服器的負載能力?還是網頁format的設定?
乾脆還是打電話去中衛問清楚比較快,讓認證機構來說明吧!
Usability Testing of e-Learning: easy, effective, affordable
Posted On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作者在上一篇文章中What do you Mean When You Say Usability中提到,將會近一步解釋優使性測試的why、when、how,下面就是相關的說明:
1. 數位學習優使性測試的目的?
觀察使用者使用平台的經驗,進而了解使用者對於課程結構設計的看法
2. 如何測試?
(1)只要一個不受打擾的空間
(2)專案主持人
(3)簡單而明確的規劃,能明確指出測試的項目、目標族群、測驗的數量
(4)建立一致的測驗情境或腳本
(5)當然,要提供可以連線上網學習的電腦設備
如果有這些東西會更好:
(6)攝影機,可拍攝受測者的反應
(7)觀察員,可以綜合比較不同觀察員所觀察的結果
3. 測試的時機?
(1)形成性測試:在課程研發的過程中測試
(2)總結性測試:在課程或平台研發完成後測試
前者的效益在於研發過程中提供充分資訊作為改善的參考。理想的狀態是能夠不斷反覆測試。後者的效益在於測試平台的整體一致性,然而事後的測試僅能作為下一次改版時的參考。
4. 測試的次數?
(待續)
讀書清單:《誰綁架了文化創意?: 如何找回我們的自由文化》
Posted On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at by Timothy
這本書內容有關網路著作權、共同創作,非一味從擁有智財權的廠商角度著眼,期望透過作者放棄部分權利,及選擇相對應智財權聲明模式,來促進網路上資源的流通與共享。
更多資訊:誠品網路書店介紹
(內容摘自誠品網路書店網站)
【97年3月誠品選書】為打破傳統對智財權區分為「擁有者」和「掠奪者」的思考,作者提出另一種聲音,就是內容的創作者可以主動表達授權原則,讓引用者可以自行判斷是否符合「自行引用」原則,而無須事事請求作者同意,同時也能促成數位創作的快速流通。他認為政府制定或修改智財權法規時,應以消費者的權益為優先考量,而非一味從擁有智財權的廠商角度著眼。同時更積極推動「共同創作」授權運動,期望透過作者放棄部分權利,及選擇相對應智財權聲明模式,來促進網路上資源的流通與共享。
■推薦理由:全球公認網路時代智財權大師Lawrence Lessing教授,探討網路智慧財產權的著作中最受矚目的經典,希望捍衛創造性的自由權利,避免著作權過度伸張帶來的種種箝制。文化與網路界正熱烈討論中。
104家族頻道-網路會議服務、數位學習服務
Posted On 2008年4月16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Dive Into Accessibility :在 30 天內打造更具親和力的網站
Posted On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at by Timothy
觀看原文請點這裡
這是一個介紹如何建構無障礙空間網頁的指導手冊,
內容描述了某些使用者在瀏覽網頁時可能會遇到的障礙,
並且提出了改善網頁設計的語法。
全文免費,而且歡迎大家把它翻譯成各種語言!
優使性在數位學習中的意義
Posted On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at by Timothy
文章位置:http://www.elearnmag.org/subpage.cfm?section=best_practices&article=43-1
當我們談到優使性(usability,或稱使用者意用度),它究竟代表什麼意思?一種評估(assessment)的指標?或者代表課程的品質(quality)?或者是平台的可用性(validation)?
作者認為,優使性是由使用者經驗來決定的。在數位學習領域裡面,我們必須透過觀察使用者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達到他所要目標。因此作者將優使性定義為:透過觀察、傾聽以及學習,去了解真正的數位學習使用者如何透過數位學習達到其學習目標。
那麼要如何獲得優使性的評估呢?作者認為,透過焦點團體法(focus group)、專家評估法(heuristic evaluation)都無法獲得所要的答案。因為焦點團體只能呈現使用者想像與想要(desire),實不實用並非重點,腦力激盪出來的結果只是滿足行銷人員創造商品的差異性。至於專家評估法,雖然可以測出操作流程中一些不合理的環節、規則不一致的地方,但不一定能找出整個流程的關鍵問題。畢竟,專家比起一般使用者熟悉軟體的操作,而且,專家不是一般使用者。
作者提出下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去測量優使性,但是我們有必要這樣做嗎?透過測量又告訴了我們甚麼?我們可以測量學習者完成任務的時間、效率、滿意度,可能對於客服中心來說,測量解決問題的時間是有意義的,但是測量學生花多少時間完成學習任務,不見得有意義,因為時間在學習過程只是一個相對衡量效率與滿意度的指標,並非是絕對的。其中失落的環節可能在於學習動機。然而測量學習動機與優使性的關聯又更遠了。
獲得使用者經驗,是衡量優使性最重要的環節,然而過程費時且高成本。作者並沒有馬上提出解決方案,等待下回在文章中回應。
再來一個網站-電訊傳播的新世界
Posted On 2008年2月15日 星期五 at by Timothy
裡面有電訊傳播的即時新聞,
從市場行銷層面來看網路媒體的營運發展,
更重要的是,他也是剛剛新婚的新人!
http://blog.roodo.com/oiviv/
資訊教育e把罩
Posted On 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at by Timothy數位學習平台的使用者易用性(優使性)
Posted On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at by Timothy
數位學習的優使性/使用者易用性
By Michael J. Miller
很多公司都採用了數位學習計畫,但恨少人去注意學習平台的使用者易用性,或稱為優使性。如果企業想要追求更高的數位學習投資報酬率,那不得不去重視學習平台的使用者易用性問題。
許多公司都投入數位學習專案的理由非常清楚:數位學習具有多重功能,它的擴充性能提供即時的訓練,並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而課程具有多樣性,而且能滿足員工、顧客與供應商的需求。上述理由都是數位學習被廣泛接納的原因,然而許多組織發現參與者無法吸受內容,學員從線上學習中輟的比率高於傳統課程。中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課程的品質、議題相關性、技術支援程度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而且通常不被注意到的就是缺乏使用者易用性。
使用者易用性的定義:數位學習軟體或平台能讓使用者有效率地完成特定目標,並且有高度的滿意程度。另外一個定義是實用性,如果學習平台裡面不具備有意義的內容,是不會被使用者接受的。
優使性的重要性
優使性工程領域在網路發展時期具獲得很高的注意,並應用在電子商務產業之中。許多線上零售商很快就發現,製作一個兼具視覺效果的電子商務網站能夠帶來不錯的銷售成績。最顯著的例子是2000年5月Boo.com遭遇的挫折。Boo.com是一個高級服飾電子商務業者,以自己精緻兼具視覺性的網站為榮。但問題是消費者遭遇瀏覽上的困難。Boo.com最後停止營運,在六個月裏面燒掉了1.2億美金。
雖然Boo.com不是數位學習網站,但是值得做為借鏡。混亂的設計與功能會讓使用者無法完成任務。而我們更不能期待使用者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逐漸了解如何使用這個介面。必須依開始就讓人家只到如何使用,才能讓對方吸收到他們所要的內容。儘管花費在數位學習介面的十分可觀,但仍應該審慎評估他們可能帶來的效用。為什麼有許多數位學習軟體部去強調優使性的問題呢?很可能是決策者對這方面缺乏認識,事實上,與其把焦點方在內容所應用的技術,不如先想辦法讓使用者能夠有效使用這些技術。
衡量優使性
有幾個方法可以決定數位學習應用程式的優使性,包括啟發式評估(專家評估)、優使性測試、實地調查。啟發式評估是一種規則,或建構完整的標準。啟發式評估技術將透過優使性專家學者的評估去界定應用程式介面是否符合當初所設立的標準。這個程序應該在程式啟用之前進行,目的在於確認優使性的狀況並解決未來運作上可能會有的問題。優使性測試是在實驗環境中讓使用者執行特定任務,蒐集使用者正確執行任務的程度,執行任務所使用的時間,以及使用者的滿意程度。實地調查則是讓使用者在自然的環境下觀察操作軟體的狀況,田野調查的精神,認為不需要假設學習者將如何使用應用程式,而是去探討使用者的需求、需要與期待。
事實上,評估數位學習軟體的優使性會遇到許多的挑戰,對於數位學習平台來說,它必須因應不同背景、不同經驗、不同型態的學習者。如果從這一點來看,決定易用性不像是評估較育效果那樣有價值,也就是說,有好的易用性不能保證學習就一定會記得內容,但肯定的是不好的優使性無法讓人記得任何內容。
優使性標準
另一個挑戰在於雖然有許多衡量方法,數位學習應用程式的優使性標準尚未建立,但是許多優使性的原則是可運用在數位學習程式介面的發展,例如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概念、互動性設計、持續性測試。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概念,簡單的說....(to be continue)
製作imsmanifest.xml的軟體工具
Posted On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at by Timothy
為滿足客戶對階層表單(樹狀圖)的需求
要對現有的課程作一些修正
也正好磨練一下自己對flash的熟悉程度
網路上有幾個SCORM教材製作的軟體
1. reload editor:需要先安裝java軟體,下載軟體,然後執行reload-editor.jar
2.eXe教材製作軟體,詳情請見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