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學而無友,則...?

獨學而無友,可能不只孤陋寡聞,而且很無聊!
「學習」如何排脫痛苦與惰性的tag,
學得有趣、學得好玩,應該是社群學習的下一波重點!

italki.com:線上尋找語言交換

flashcardexchange:交換學習小卡


campusbug分享你的作業


cramster功課不會怎麼辦?上網求救吧

Posted in 標籤: | 0 回應

善用數位履歷 求職加分

原文網址:http://udn.com/NEWS/LIFE/LIF6/4513225.shtml
台灣知識庫i-portfolio:http://www.iportfolio.cc/home

【經濟日報╱黃玉珍】
2008.09.12 02:35 am

台北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研究所的學生,想要如願取得碩士學位,除了論文外,還必須繳交個人數位履歷(i-portfolio)。目前包括台北教育大學在內,已有十幾所大專院校要求學生必須建立個人學習經歷的i-portfolio,甚至是個人的打工經驗也要納入,這項漂亮的個人數位履歷已被不少大學生視為未來應徵工作的重要加分條件。

推廣i-portfolio不餘遺力的台灣知識庫總經理陳俊魁表示,由於國內大學、高中推甄盛行,有助於拉高推甄成績的i-portfolio,也將進一步推廣至國、高中。

強調互動功能的i-portfolio,是Web2.0運用在數位學習的進一步演化,包括個人學習課程、教師的評語、個人畢業證書、專業證照等的紀錄,無一缺漏。特色是4i:具知識性(intelligence)、互動性(interactive)、有趣性(interesting)以及我的(i)。

台灣知識庫業務經理馮仁程表示,i-portfolio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反省思考」, 這項複製古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經驗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習者時常確認自己學到東西,同時透過發表文章、師長的批示與同學、社群討論等方式,更深化學習成果。

其中,個人發表文章、師長批示與同學、社群討論的功能,和一般網路部落格的功能一樣,只是比外部的部落格多了管理的功能,學校可以透過師長等管理者的角色,隨時查看部落格的內容,避免學生出現不適當的言論。

學生可以自訂部落格的閱讀權限,如果是要保密的個人研究心得,可以限定只給師長等瀏覽;如果是發表一般的意見,但想要讓更多人知道,就可以不限定瀏覽權限;如果只想要和同學討論或徵詢同學的意見,則可以設定只給同學瀏覽。

陳俊魁說,如果從大一開始就使用i-portfolio,紀錄所有的學習和反思過程,那麼學生畢業後,就會有一份非常完整的個人數位履歷,學習過程、專業證照、參與社團活動等,一目了然,成為進入職場最有利的自我推薦文件,可以在求職時為自己加分。

這套系統,還可以和外界的網路功能整合,學生可以運用goole gadget等免費的網路聊天及相片分享等互動功能,製作有趣的履歷,再放在自己的i-portfolio。

更積極的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i-portfolio,進一步製作成個人的eDM(電子行銷信),詳載自己的學經歷、專業執照等「專業存摺」,直接寄給想應徵的公司,推銷自己。

目前不少學校也將這套i-portfolio,進一步運用到教授的研究或教學歷程,甚至是整所學校的發展履歷上,成為大學參加評鑑、爭取學生的重要條件之一。

這項i-portfolio運用在研究機構,可以讓後續者充分了解前手的研究過程,不必浪費時間重複研究,例如,大學研究所的新生,很容易可以從學長曾研究過的題目,找出可以接續研究的題材或方向,並避免浪費精力在學長已經研究過的項目,可以有效加快大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速度以及擴大研究能量。

如果將這套功能進一步運用在企業的工作銜接上,也可以避免離職者未詳盡交待工作內容,導致客戶服務等工作銜接出現斷層或空窗期,甚至影響公司整體業務的推動。

資策會舉辦的「學習2.0共創智慧飆點子」前18篇創意點子入圍名單已出爐,資策會的企業學習2.0部落格正舉辦創意點子最佳人氣獎投票活動,同時將於97年9月15日公告得獎者。有意了解這些創意點子或參與最佳人氣獎投票者,可以直接上該網站瀏覽及投票。

資策會積極推廣企業運用Web2.0在數位學習上,讀者欲知更多企業學習2.0相關趨勢發展與創新應用案例,請上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企業學習2.0部落格」網站:http://elearning.iiiedu.org.tw

Posted in 標籤: | 0 回應

wiwi商職網,還可以再更好!

點這裡就對了:


我想有上ptt的人應該都會收到這封信吧「 wiwi 商職網想邀您一起創業,一起創造 wiwi 傳奇!」
經營團隊主要來自兩個台大的學生,
希望架構起一個結合阿里巴巴商業網與104人才網的媒合平台。
這個網站吸引我的地方,在於他的組隊功能,廣告上面也強調「立體履歷」的概念。

以下列出一些我覺得不錯的設計:
1.「找未來」、「找成果」、「找人脈」:
找未來指的是進修講座、圖書閱讀推薦的部分,
找成果是個人可以張貼過去曾經經歷過的豐功偉業,作為佐證個人資歷的憑據。
找人脈的部分是以個人名片為單位,在指定的目錄下可以瀏覽個人資訊,
比較有趣的部分是在找團隊的地方,這個把BBS上面團購的概念加進來,
讓大家在線上找咖,例如:找旅遊夥伴、找讀書會。

不過我覺得wiwi的圖文張貼的功能不夠友善,
在視覺文是文,要找圖的話,要點進去另外一個欄位,
加上縮圖的關係(可能也因為視窗設定的太小,因此對圖片呈現上有些限制),
使得看圖似乎不太方便。


2.多面向履歷
去年找工作的時候,我就在104履歷裡面加上自己的部落格網址;
前一篇文章裡面也有人提出相同的點子;大陸雅虎更有「立體履歷」的說法;
看來這個點子不算創新,大家都已經這樣做了,
比較起來,我覺得VooEasy的介面友善多了,
而且也是比較站在使用者及社群的角度。
如果商職網強調的是資訊的張貼與分類,
那麼在張貼上是否將企業主入口以及一般使用者入口分開,
版面呈現的型態也略有不同?
或者再給予使用者一些選擇性,
例如可以拿掉不想要的標籤(分頁),不一定要擺滿十三個標籤?

3.線上即時通訊witalk
大家可能會覺得,大家都在用即時通訊軟體,這有什麼好新鮮的?
我覺得MSN是用在好友的互聯,witalk則可以用在陌生開發,比較像BBS站丟水球的功能。
(但是我一直找不到該找誰丟水球,是不是應該有個名單列表可以點選?)


4.訊息管理選單
在會員專區裡面有一個訊息選單,可以追蹤在站上互動的紀錄。
看到數字列表會讓人很興奮,因為代表一個人在上面耕耘的結果,
這頁是各種線上服務愛用的招數,而且我覺得這個東西還可以繼續玩下去,
尤其像是在wiwi這類型的網站上面,評分、能力值這種東西很有吸引力。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互動紀錄僅能在這個地方看見,訊息本身周邊並沒有列出更多互動性資訊,
例如:瀏覽人數、留言等多面向製造串連,增加社群的互動性。
公司註冊方面,會員資料僅放置基本資訊,
至於產品服務徵才等內容,要回到會員專區的刊登區才能撰寫。


概略使用後,我覺得wiwi在個人資訊揭露的自由度有些限制,仍以制式欄位為主,
不知道未來能不能提供鑲入個人部落格網頁的功能。
(我搜尋了一下,目前註冊人數幾乎都沒有填寫資料,難道是大家對於履歷式的資料格式很抗拒?
或者是部落格花俏的互動服務已經寵壞了使用者,對於基本型的公告不願意張貼?)


最後,wiwi會堅持不向使用者收費,那麼廣告模式將會是他們必須考慮的business model,
(有些廣告框是不是稍微大了點呢?)
加速量能產生質變是目前經營的要務。
從報導來看,wiwi是四月開站,目前註冊人數是2996(9/12 12:53),
wiwi為了快速獲得會員,目前推出「wish」計畫:

wish計畫:
"只要推薦一名客戶註冊成為wiwi會員,推薦者將可獲得10~600不等之wi幣,每30 wi幣可兌換成一個wish,每一個wish相當於wiwi一股的價值。
wiwi做成功了,每一個wish都可以兌換成現金。假若您幫wiwi推薦了400家廠商,wiwi上市時就可賺得436萬~1000萬元的現金。"

我覺得推薦活動是很不錯的選擇,
wiwi的做法則是用指定首頁位置,來偵測推薦人(http://wiwi.cc/?nominator=221377523)
只是如果不知道這個方法的人,傻傻地告訴別人wiwi主網址,就會錯過領賞金的機會
wiwi 商職網 - 結合商務網與人力銀行,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轉寄email服務雖然老套,但是可以省下寫文章、寫email的力氣,或許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

最後,是個人資訊完整程度、社群教學內容豐富度的問題,再來是畫面易讀性的問題。
既然有wi幣的存在,寫文章、推收遊戲創造積分的遊戲,可能站務人員已經有考慮過了,
接下來就是看要透過哪些網路行銷活動把人潮聚集起來,
不管是創意履歷秀、透過組隊功能幫一些企業競賽找隊友(台大政大過去很愛參加L'oreal比賽),
或者是想想阿里巴巴馬雲"西遊記團隊VS 劉關張團隊",從這個概念去想想還有甚麼東西可以玩。

我認為104、Jcase之所以能夠收費,因為守門(Gatekeeper)有其存在的價值,
免費的求才求職網如Kijiji走的是置頂收費廣告的模式,其重點在於分類、趣味,
wiwi或者VooEasy則是比較接近人脈網、社群網,適度的黏性、趣味性、互動性是需要的,
「媒合」這件事情大家都會做,也都在做,
數位時代這一期談免費經濟的危機與轉機,
網路服務免費不再是差異化的主軸,
找出分眾需求與服務的特色,
解決生活上不以為意的小麻煩,就可能是個了不起的大創意。

Posted in 標籤: , | 0 回應

立體簡歷+數位學習 下一個網路應用服務之星



推薦閱讀:
1.新華網: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流行立體簡歷
2.大陸雅虎的立體簡歷
3.引發最原始的學習動機-「ePortfolio+學習社群機制」馮仁程詳細提案說明

昨天晚上下班途中,突然靈光一閃,我以為自己想到了一個絕佳的點子,今天馬上夢碎,沒想到原來已經有人在做了,而且還是對岸流行起來的。「立體履歷」也就是透過部落格改善原有的電子履歷,以「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加上「web2.0」的邏輯,用豐富的數位多媒體內容來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人際互動的真實狀態。看來,宅時代的現代人,不僅要很會實體的社交,網路行銷、數位人際關係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台灣學習2.0共創智慧飆點子競賽中,馮仁程想到的點子也很棒,把數位學習跟立體簡歷結合在一起,因為我當初在想,立體簡歷的可信度要如何評估?自吹自擂、網站灌水這種事情並不難,因此互評的機制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把雅虎知識+的模式加入,透過實際的教學活動(當然過程還需經過一些設計),來增加自己在某個領域的專業名聲,應該會是解決瀏覽量、好文推收數量的評分權重。(想想愛評網用了十五個指標,如果這個點子要繼續發光發熱,可能要好好設計一下計算公式。延伸閱讀:愛評網獎勵機制)

在不景氣的年代,不管事求職、接案、就學,都需要自我行銷,台灣應該是目前最大的接案網Jcase,也開始有部落格服務了,如果能夠讓立體履歷的點子成行,然後再加上一些社群互動的點子,透過數位學習去經營評價,或許大家以後就在這邊籌組接案團隊,一起「上網找咖,拼經濟!」這就是我認為他將會下一個網路應用服務之星的原因。
(我也有好點子,有誰想要一起搞一個創意網路服務網站啊...)

Posted in 標籤: , | 2 回應

學習服務認證 執行心得

投入認證到通過認證,將近八個月的時間,從評估規劃、與系統開發人員溝通、各項制度建立、表單撰寫製作、送審、評鑑、修改等,在部門幾位同仁共同努力,順利完成。
取得學習服務認證的意義,在於檢視學習網的營運架構,技術面的改善是並非第一要務,重要的是營運制度面的問題以及人際互動的層面。換言之,軟體平台技術大都已經就緒,反倒是教育理念規劃的縝密度仍有待加強。「要如何強化學習成效」,這的確是我們忽略的一個議題。

突破瓶頸—有關「規範八:評鑑」

這次我們參加的項目是單元學習服務認證,也就是以學習網的某一門課程為範例,做最基礎的檢核,包括:學習者支援、教學者支援、科技支援、評鑑等四個項目,其中最為吃重的項目是「評鑑」(規範八):對於人員、課程、系統有完整的評估。
在送審之前,我曾幾度與承辦單位聯繫,為了釐清規範中各項敘述,承辦單位很用心地幫我詢問評審委員,然而,承辦單位自己也是頭一次接觸這項業務,因此轉達的過程不是很充分;等到評審來訪那天才知道承辦單位近期有舉辦說明會,委請評審解釋該項規範之精神(但是我們不曉得這個消息),所以想要參加認證的單位,還是去參加一下說明會比較好。

在數位學習人員或服務部門的評鑑方面,可以透過相關人員給予數位學習人員回饋,例如:透過課程滿意度問卷,詢問學習者對於服務人員的客服態度、疑難排解的速度…等;也可以詢問開課講師,在溝通協調的過程,服務人員的表現如何;另外,組織內部考評也相當重要。因此,在自評表與逐項說明書上面,可以將該門課程的問卷表、討論區的討論內容、blog發表的相關議題,以及內部考評表列為佐證內容。

課程評鑑方面,則可以透過問卷,詢問學員對於課程設定的目標是否合理、難易度是否適中、教學平台操作的友善程度、網路連線品質、客服人員態度、老師授課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評審希望看到一些創意性的做法(或因為授課型態、實施對象、實施環境的不同加以調整),例如學習者的測驗成績、實際工作表現、心得報告等等,對於教材或課程活動本身提供意見回饋。

系統與支援工具評鑑,可透過穩定度測試檢視軟硬體的狀況,或是參加各項競賽與認證,改善平台不足之處。而我們就是以參加學習服務認證,去檢視平台機制各項不足之處。

學習網也有個別差異

在評審來訪審視的時候,我們在規範八幾乎全軍覆沒,沒有一項通過。當初制度設計者的立意是良好的,但並未考慮到開放式學習平台的個別性差異。在評審的觀念裡,學習平台是在固定時段開課、有實施的排期,上課的學生也是整批進出,跟華學網個人隨選隨上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別;加上華學網目前有將近300門課程,若照規範八每個月檢討每堂課的上課成效,光開檢討會就來不及。

對於提供類似課程商品化服務的華學網來說,要如何評鑑學習成效,事實上不能跟網路大學型態的學習服務網相提並論,即便有授課講師定期上線觀看討論區,也不可能是每月上線維護,更何況是每周上線維護;另外,上課學員數量不足、個別差異大,問卷的效果也難以合理的評估。加上華學網以身心靈課程為主,上班族自我進修課程為輔,整體設計上不提供測驗(事實上有些課程難以設定測驗),因此僅能透過學生自評學習成效,然而自我表述的結果,周邊影響個人學習成效的因素有太多,不能做為修改網站營運的主要依據。

照這樣說起來,似乎華學網無法提供學習成效的保證,事實上,我覺得自主學習網站的設計,在學員願意付費的當下,就表示他願意自己排除外在的影響因子,此時學習者填寫的問卷,比較能反映出平台因素如何影響學習成效的良窳。對於免費課程的學員來說,沒有好好上完一整堂課的可能因素很多,課程設計好不好、網站機制好不好,只能算是一部分原因。

雖然華學網無法與網路大學相提並論,但是也盡力提供相似的互動機制,例如討論區、聊天室、blog等。未來還能夠改善的方法,可能要透過線上活動加以彌補,例如:在特定時間提出主打課程,匯集學員之後,邀請講師回到線上Q&A;或者是提出填問卷抽大獎的活動,增加學員填答意願以及更多的線上互動。

認證準備過程

整個認證準備的過程,在前兩個月是針對各項評鑑項目做通盤的檢討,擬定可能的修改方向,藉助Office Project軟體進行專案規劃,將需要修改的項目依據修改的比重規畫進度,並且將需修改的項目分為「制度類」、「修改程式類」。制度類由我負責規畫修改現行制度或召開各項會議,程式類則需要協調工程師修正網站功能機制,最重要的是,在四月份取得老闆的正式賦權為專案經理,才能讓各項跨部門協調得以順利進行。四五六這三個月,不斷與工程師開會協調,同時間我撰寫各項報告,六月底送件,八月來訪審視,並且完成補件,取得認證。雖然取得認證,但是仍有許多需要改善精進的項目,感謝認證中心與評審的寶貴意見,華學網從此之後會繼續努力!

圖一 檢討規劃圖


圖二 用Project作個人的專案管理

Posted in 標籤: | 1 回應

哈瑪星科技-SimMagic 模擬式數位學習軟體

哈瑪星科技提出一套機台模擬操作訓練軟體,適用於科技廠機台操作、服務業POS系統操作、生技醫療設備操作、精密工業機台操作,9/24下午在新竹工業會有一場說明會。
詳細資料:http://www.hamastar.com.tw/signup/EDM.html

Posted in 標籤: , | 1 回應

音樂獨習者資源-優勢音樂網


這是一個提供免費音樂學習資源的網站,
裡面有鋼琴琴譜、吉他把位和弦解說、作詞作曲心得分享,還包括基礎樂理、各種樂器介紹。
網站上目前提供簡易的數位學習功能,未來還會增加這方面的內容深度。

我想這類型的網站,未來可往兩個方向發展,
一種是建立學習資源庫以及標準化的數位學習課程,
學習資料庫滿足獨習者探索尋找所需的音樂資源,
同時也提供結構化的課程,或是學習地圖,引導沒有音樂背景的學習者。

第二種型態,可以增加學習者個人化的空間,例如可上傳個人作品,
做為一個個人發表的空間,增加會員之間的互動。

希望用活潑且開放做為網站經營的調性,我想是相當不錯的,
增加會員之的互動,或者提供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作品賞析講評等活動,
偶爾讓尤老師上網發表一些內容,可能會是引起熱烈回響的線上活動!

Posted in 標籤: | 0 回應

創意的網路 需要你努力去玩

9月2日我參加了2008年網際網路趨勢研討會,聽到兩場不錯的演講「網路名人談網路:玩出創意的網路時代」、「創意的網路,創意的.tw:探討創意的網路經營模式。」

第一場座談,數位時代總編輯詹偉雄談到他對網路整體環境的看法,他說網路市場是美國人的天下,放眼過去新興的網路服務,youtube、facebook等等,都是美國式的原生創意,然後在美國資本市場的支持下,網路世界就在美式論述中被預言、被實現。

Why America?我們會問。第一,在於美國的拓荒精神。這是一種倫理性的力量,對於勇於嘗試者的可定,不論他是否成功,即便挫敗,也給予掌聲。第二,在網路市場發展的軸線中,1.0成功案例累積了足夠的經濟能量去孕育2.0的創新服務,這是經濟性的力量。第三,美國的人才市場,聚集了創新者的社會網絡;最後,英語做為全世界的共同語言,成為突破市場的疆界的重要利器。

如果網路世界是美國人才能經營的市場,那麼我們還有什麼機會?華人踏入網路市場,必須非常注意資金的控管(bottom line awareness),加上對當地市場經營的深度,在語言藩籬內深化服務的廣度,從社會性因素去驅動人們對網路服務的需求,而非著眼於科技層面的新奇酷炫。

當國外對於2.0的熱潮逐漸退去,台灣在這方面才剛剛起步,台灣的網路創新運用是否還要走向2.0的路?詹總編認為,或許可以試著朝向1.5的模式,在2.0的模式之下多提供一些加值服務,或者在服務的精緻化下功夫,在華語文的世界裡,我們還有對岸廣大的華文市場,並且以實用主義者(Pragmatist)的角度去思索網路創新運用存在的價值。

這場研討會其他與會者還有Yahoo亞洲區科技研發工程部副總裁林振德、微軟MSN總監黃勛秋、kijiji總經理蔣馨誼、Pixnet總經理李俊廣。
Yahoo提到的是Open Hack Day,廣邀程式設計武林好手開發好點子;MSN提到的是Twitter與MSN暱稱帶來的社群效應;Kijiji總經理花很多時間介紹自己過去的經歷,然後引出3D動畫在英國與亞洲分別運用在不同商模之中;Pixnet說網路的最大商機在於「媒合」,我非常同意。未來的網路創新用運,可能就在小眾、分眾的需求中,個別加以滿足。

下午的課程,則是邀請愛評網i-city逢甲夜市網地圖日記、查理王、折價王分享「創意的網路經營模式」,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人的創意竟然是來自於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事情,沒想到這些小事情竟然是大家心中相同的痛,讓他們的服務可以在網路上燒出一片燎原火。

一、創意發想的源頭


二、目標族群


三、媒合對象


四、創站過程


五、特色服務


六、商業模式


我覺得上述幾個網站都有一個特色,其實也呼應了上一篇文章裡面Pixnet總經理李俊廣所說的,從日光之下沒有新鮮事的原有需求當中,找出不一樣的機會點:在美食雜誌充斥的情況下,愛評網找到了一個公正的評分機制,把媒體的近用性還給閱聽人;夜市也需要入口網?走進去逛不就得了嗎…但是回想一下我們也曾按圖索驥去找非居住鄉鎮的在地美食,也曾因為找不到店家敗興而歸。

另外,上述幾個網站還以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媒合了買家與賣家、閱讀者與書寫者,雖然商業模式大部分仍是收取廣告主付費,然而透過網路使用者自主權的特性,避開了傳統媒體謊報收視率的問題,透過實際的瀏覽量、點擊率,加上優惠券的實際使用結果—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因素,讓店家對於網路行銷的效果產生信任。

至於經營者最關心的bottom line、以及何時損益平衡的問題,能夠像地圖日記50萬起家,獲得一年雅虎網路頻寬贊助的幸運兒畢竟不多,但是愛評網、i-city的損益平衡目標幾乎快要達到,也顯示2.0時代的營運模式,給予10人工作團隊一個切入的好機會。至於未來是否能夠一飛衝天?或者隨著流行與新鮮感消失而逐漸退燒,都有待進一步觀察。

回到自家公司所經營的學習平台,同樣是媒合了學生與老師,執行著傳統不變的「教、學」需求,或許還沒找到正確的商業模式,或者是某部落格名家愛用的「甜蜜點」,因此整個學習的聚落還沒有形成(當然,公司政策也不是個人可以隨時撼動的)。如果檢視整個學習網的經營歷史,過去的前輩如亞卓市、Cyber tutor,現在的104教育資訊網旭聯樂學網巨匠e學院能嘉華人學習網,似乎還是停留在「訓練」為宗旨的教學,還沒有到達一種分享的社群。

我在思考,或許學習只是一種概念,學習的實際行為表現在使用google找資料、上專題論壇參與討論、使用奇摩知識+等等,學習本身帶有目的性,例如想要說流利的英文、尋找電玩密技、尋找省錢絕招、尋找美食在哪裡…這些都是某種程度的學習活動,「學習」這件事情難以成為社群的主軸,「學什麼東西」才是重要的;而學習本身若涉及到升學、求職證照,又變得難以用分享的型態呈現…。

再用點心想想,到底有哪些事情是曾經覺得不方便,但是又沒有努力解決的,試著去玩玩看吧,把它付諸實現,說不定,下一個創意網路的經營者就是你了!

Posted in 標籤: , | 1 回應

數位學習新興科技研討會



此次研討會中,著重於learning2.0可能的概念加以介紹,會議中提出「個人化學習環境」、「部落格式教學服務平台-TLog」、「Web-Based模擬學習活動編輯工具」等三種技術。

上述三種技術,是為了順應2.0思維衍生出來的數位學習技術,強調非正式學習如何與傳統數位學習模式結合的可能性,做為支持個人績效表現的即時學習輔助工具,讓學習的型態從制式的技能訓練,朝向知識內化與激發創意,讓學習成效不只是反映在測驗分數上,能進一步在工作上展現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也是Learning2.0的環境中所強調的學習趨勢--「快速(Rapid)」、「行動(mobile)」、「沉浸(immersive)」、「協同合作(collaborative)」。

過去曾經喧騰一時的數位學習標準SCORM2004,雖然立意良好,希望透過此技術落實適性化教學,但是執行上過於複雜,無法進入普及的階段。而如今,Common Cartridge新的教材打包標準出現,其目的希望將測驗(QTI)、學習活動(LTI)也納入教材打包標準,不過未來能否普及,仍有待觀察。

在個人化學習環境技術方面,希望能夠透過軟體同時結合正式與非正式學習,從過去片斷的訓練,到工作者知識的萃取,再將萃取出的知識運用在工作進行的當下,因此,學習將不再與工作時間切割,而是「同時發生」。(個人績效支援型態介面:igoogle、netvibes)

這種以使用者需求為出發的觀點,希望透過網路快速地找到可以用的資源、聯繫到領域專家。因此,學習平台的設計,必須擷取LMS封閉平台正式學習的優點,以及網際網路龐大的學習資源,以及社群網絡。(類似型態平台:elgg)

目前,資策會研發了一套TLog(www.i-tlog.com),其目的是希望補強LMS的不足,而非取代LMS。然而,以分享與自由運用為主要宗旨的TLog如何在開放式環境與商業模式之間找到並存共生之路,是值得探討的議題。

最後,Web-Based模擬學習活動編輯工具是希望降低教師製作教材的困難,以學習活動模板,可直接套用製作出學習活動。這邊所謂的學習活動,例如英語會話練習,透過該套模板,可設定角色人物、錄音、編寫對話,學生即可按圖索驥,練習情境對話。

以上各項技術,都是為了簡化學習的複雜度,或者是除去傳統學習的疆界,然而,我認為研發單位在人性假定這方面,不應過度樂觀,高估自主學習的意願;另外,部分技術是以在職訓練為出發點所設計的,對於其他的使用情境上,例如社會教育、中小學教育是否能適用,並沒有討論,而TLog雖然強調人人都是老師、人人都是學生,但是在功能設計上仍有「審核回應文章」的功能,究竟互動的軸線是主從關係,或者是平行關係?身分與對話的位階如何界定,似乎存在著某些衝突;再者,在人人都是老師的情況下,如何審核內容的優劣程度,投票與瀏覽率的結果只能顯示某種偏好,價值或真理能否被正確地衡量?

Posted in 標籤: , , | 0 回應

育碁企學網發表會



那天研討會上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聽到寶雅蔡明倫經理分享e-HR實務經驗,以及楊中旗總經理談到企業學習網的執行模式的經驗。
我剛踏入這份工作的時候,曾經試著了解「數位學習的total solution」究竟是什麼?從過去的文獻中,找到了一份描述幾年前人們對於數位學習產業的認識--「R&S數位學習產業營運矩陣圖」,描述產業內的活動項目、營收模式、服務對象。當時候,有人說,一家公司同時擁有「工具、服務、內容」就算是數位學習的total solution,然而如今對於企業學習網這一個市場而言,數位學習業者不再只是提供「科技解決方案」,若能提供e-HRD導入顧問工作,以及專案管理的執行步驟,才能算是total solution。
我自己也曾拜訪過企業客戶,向他們推廣公司自行研發的數位學習平台,雖然我們能夠提供科技解決方案,但是在學習成效評估、說服組織將數位學習與績效評估結合等層面,卻沒有顧問諮詢的能量。
此時的市場難以用一單一平台滿足企業客戶內部教育訓練的獨特需求,這也可能是育碁不斷研發新的軟體套件,轉向e-HR市場的主要原因。
楊總經理說,訓練單位的成功與否,在於HR人員對於公司本業了解夠不夠透徹,對於職能展開作正確的評估,才能設計出必要的訓練課程;再者,學習績效能否實際轉化為工作績效,Kirkpatrick評估模式第三層次的行為層次,是目前的趨勢,以往數位學習ROI的估算、數位學習做為KM解決方案的說法,只能說是對數位學習入門的基礎認識。




至於寶雅蔡明倫經理的部分,http://blog.padaa.com/hrd2007/archive/2008/04/28/3023.html
我覺得除了寶雅e學院相當成功之外,內部社群經營的成效,聚合組織創新的能量、凝聚組織向心力的做法,其光環更勝於數位學習的效果。
整體職能展開的評估工作、跨區版聚、重金懸賞省錢妙招等等各項措施,最重要的是組織的commitment,各項活動才能順利進展,從此也看出,科技在整個過程只是一個支援工具的角色,人才是整件事情的核心角色。

Posted in 標籤: , | 1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