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式學習讓你不再是獨學而無友

《禮記,學記》有段話這樣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意思是如果學習的過程中缺少與其他學習者之間的切磋交流,會導致個人的見識狹隘、目光短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會重視共同學習的夥伴,透過互動交流,獲得更多寶貴知識。在實體學習中是如此,在數位學習中更是如此。在1.0的時代,數位學習平台媒合了「學習者」與「數位內容」,平台的角色著重於學習服務的傳遞,在2.0的時代,數位學習平台媒合了「學習者」與「全世界的學習者」,強調的是學習的互動層次。

數位學習大師Jay Cross認為,知識工作者的創造價值的過程,是在一個可以協同合作、解決問題、分享知識、互相學習、互相幫助、教學相長、討論辯論、建立社群、遇見學習者的環境中發生,他將這個環境稱做為「Learnscape」,這個環境不僅指著現代工作者的工作進行方式,同時也指著我們工作情境中的學習過程。的確,我們透過數位學習獲得工作上的相關技能,或是透過維基百科、Google蒐集工作上所需的情報,甚至是透過線上的即時互動,解決下一刻開會所需資料的燃眉之急。

知名的數位學習領域專家Rosenberg在ASTD2008研討會,以「Beyond E-Learning」為題,提出數位學習作為績效支援(Performance Support)的看法,指出了數位學習在不同層次的運用。過去的數位學習層次著重於訓練(Training)、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如今進一步延伸到績效支援的層次,強調的是工作中即時地取得資訊、解決問題的過程。

從此數位學習所談論的不再侷限於技術與規範,在2.0成為流行詞彙的此時,關注的焦點轉向了學習者,與置身於數位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的我們,如何透過學習者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為多元的學習資源、解決問題的工具,過程之中不知不覺地將知識內化的學習歷程。當數位學習關注在社會學習(Social learning)的面向,有人說這是數位學習2.0,或網路知識社群,我們也可以說,這是「社群式學習」。

這個概念其實行之有年,但是數位學習公司TechEmpower的CEO--Tony Karrer認為,以社會學習為議題的創新網路服務仍不斷衍生,創造內容的嶄新模式也不斷研發。例如,國外網站Cramster、Campusbug同時提供正式與非正式學習途徑,學習者可以選購傳統單向教學的數位學習課程,另外學習者擁有個人部落格,可以張貼個人作業、尋求最佳解答、結交同好朋友。語言學習方面,例如Englishtown、italki可以結識英語、甚至不同語言交換學習夥伴。在國內,iPortolio網、wiwi商職網,以「立體履歷」的概念結合數位學習學習歷程紀錄、知識家問答的社群互動功能,將個人過去、現在,以及持續學習的記錄,作為求職面試的具體憑據。

過去數位學習較關注技術層面,如教材標準、學習管理平台(LMS),強調學習服務的傳播;為了解決教材無法重複利用的問題,將學習平台區分出數位內容管理系統(LCMS),在知識數位化的環境中,對知識進行累積、分類、萃取,解析出學習者所需要的解決方案,都只能說是數位學習的初步運用。如今,我們將關注的重點,將學習者擺在整個環節的中心,關注在營造學習場域,從做中學,進而解決問題,內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者透過開放式的環境,將互動的觸角從老師、課堂,延伸到整個學習網絡,讓原有數位學習關懷的層面,增加更多元的面向,也讓我們得以進一步思考,滿足數位學習服務的各種需求。

(本文發表於能嘉數位科技網站)

Posted in 標籤: |

1 回應:

  1. Unknown Says:

    学习了!